小鹏汽车官网
当前位置: 首页> 资讯> 技术> 正文

日产汽车公布了名为“多合一(X-in-1)”的电驱化动力总成新技术

发布日期: 浏览量:2471

导读:近日,日产汽车公布了名为“多合一(X-in-1)”的电驱化动力总成新技术。借此,日产旗下纯电动和e-POWER车型系统核心组件将实现共享和模块化应用。到2026年,研发和制造成本将较2019年降低30%。

核心组件共享,模块化应用

据了解,日产已经成功开发出“三合一(3-in-1)”动力总成原型,对电机、逆变器和减速器进行了模块化设计,将应用于纯电动车型。此外,“五合一(5-in-1)”原型进一步实现了电机、逆变器、减速器、发电机和增速器的模块化设计,将应用于日产e-POWER车型。X-in-1技术可实现“三合一(3-in-1)”、“五合一(5-in-1)”以及其他更多的集成方式,让纯电动车型和e-POWER技术的核心组件可以共享同一条生产线。

核心组件的共享和模块化应用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。根据日产方面的测算,通过采用X-in-1技术,相比2019年,2026年前后其动力总成成本可降低约30%,实现e-POWER车型与燃油车型的成本持平。

除了成本外,日产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统括负责人平工良三在接受《中国汽车报》等媒体采访时表示,X-in-1的技术特征是小型化、简约化,小型化设计可以降低整体成本,且使得组件的刚性得到提升,而齿轮箱与电动机采用一体化设计使传动轴的结构也得到简化。高刚性与简化结构的传动轴,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振动和噪音。同时,小型化设计可以让车内的空间更大,更静谧,带来舒适的驾乘体验。

另外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,日产聆风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车型之一,而日产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平工良三告诉《中国汽车报》记者,X-in-1的组件是与车辆一起进行开发的,由熟悉车辆性能的研发人员负责X-in-1的开发,这也是日产的强项之一。应用方面,X-in-1技术将应用于日产纯电动和e-POWER车型,内燃机暂不考虑在内。

削减碳化硅,开发新一代钕磁铁

值得注意的是,日产新开发的电机中,重稀土的使用量减少到1%以下。无独有偶,特斯拉在前不久的投资者日上表示,下一代平台将减少75%的碳化硅,下一代永磁电机可以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。

对此,平工良三告诉记者:“特斯拉要减少75%的碳化硅使用量,这个发展方向其实与我们是一致的。碳化硅是非常昂贵的材料,如何降低它的使用量其实也是提升竞争力、降低成本的关键。我们最初推出日产聆风的时候,相关部件使用了硅材料,而且全部是自己生产的,这在当时还没有其他车型使用。随着使用量不断增加,供应商才愿意为我们生产。”

不过,平工良三同时指出,磁铁材料方面,特斯拉和日产的发展路线有些差异。“我们的思路是削减重稀土元素的使用,终极目标是将其比例降为0。他们的思路是包括钕磁铁在内全部停止使用,在这一点上双方的方向不太一样。我们正在研发新一代的钕磁铁,只是目前暂时还不能进行详细说明,但我们也同样在为降低成本而进行努力。”平工良三表示。

技术创新,加码电动化

“我们在电驱化技术领域拥有长达十几年的研发生产经验,积累了行业领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沉淀。 通过在电驱化动力总成领域的创新,我们将努力不断为消费者创造新的价值,将包括纯电动和e-POWER车型在内的100%电机驱动车型提供给更多的消费者。”日产汽车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工程部高级副总裁平井俊弘表示。

根据“日产汽车2030愿景”,日产计划到2030财年推出27款全新电驱化车型,其中包括19款纯电动车型,进一步强化产品阵容。具体到中国,日产计划到2025年,向中国市场导入9款纯电动车型和e-POWER车型。另外,日产还将与雷诺合作,在印度、拉美、欧洲等地推出电动汽车。

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,日产汽车在华销量为104.52万辆,同比下跌22.1%。原因之一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猛,逐渐蚕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。日产方面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

“最近十年,中国的自主品牌进步非常惊人,在电动汽车发展方面同样非常惊人,技术研发非常快,性能很高,外观也非常的酷,新车的推出速度也很快。我非常敬佩中国自主品牌取得的成果。”平工良三指出,“日产汽车也有自己的强项和特点。我们在纯电动车方面, 十余年来一直在不同的国家销售电动汽车,也了解了很多消费者的需求,积累了很多电驱化技术。今后我们想发挥这样的技术优势,和中国国内的一些汽车厂商展开友好竞争。”

版权说明:“雷竞技中国”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,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,或有其他诸如版权、肖像权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,并非本网故意为之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。

文章标签:

本文网址://www.dupstech.com/newsshow-3100.html

分享到:
相关文章
查看更多
Baidu
map